学术讲座——新加坡独立时期的主要建筑

Apr 28, 2025 | 会讯简报

作者:会员李晓林

2025年4月5日下午,新加坡李氏总会多功能活动厅,观众还在陆陆续续进场,赖启健博士的讲座:新加坡独立时期的主要建筑,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拉开了帷幕。主持人李氣虹博士热情洋溢的双语致辞很快就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四十多名观众欢聚一堂,洗耳恭听。

赖博士是建筑与城市历史学者、新加坡注册建筑师,于1996年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并于2005年在美国加州伯克来大学取得建筑与都市设计史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为东南亚的建筑与艺术史,尤其专精于二战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亚的发展。

他的著作包括:
马来亚艺术简史(1999年翻译)
建造墨迪卡:吉隆坡的独立时期建筑1957-1966(2007)
新加坡早期的小贩:1920-1930年代(2020)等。

活动现场也有赖博士的著作供有兴趣的观众购买,2021年出版的《历史的脐带:东南亚建筑与生活》,20篇论文,从空间研究出发,讨论硬体(建筑本体、城市建设)到文化生活(从历史、政治到电影、音乐),以新加坡与东南亚为核心的同时,又纳入后殖民(自然就要谈到西方殖民主义、文化霸权课题)与想象共同体(如离散华人与中港台的关系)的讨论。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厚重,学术意味颇浓,但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本书分四辑:东南亚篇、新马篇、文化研究与国族之形成。对那些对建筑有兴趣的观众们来说,在讲座现场购得此书,真是如获至宝。

赖博士除了著书立说以外,还多次接受媒体专访,希望那些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设计和建造方面有特色的建筑能保存下来,呼吁国家、社会和公众更加重视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

赖博士本次的主题是建筑记忆:独立时代的新加坡建筑(1957-1973),从东南亚殖民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开始今天的讲座,内容涉及东南亚各国加入联合国的具体日期、强调民族-国家需要划定明确的边界,并且重点阐述了国家的定义。

从1945年到1965年的二十年间,新加坡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从航拍视角俯瞰新加坡岛,一些历史建筑清晰可见,由于战争等原因,数以千计的建筑物遭到破坏,只有一部分建筑保存下来。据统计,1948年的住房——店屋、木板屋等,拥挤不堪,容易致病,光线、通风和卫生条件极差,收拾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烂摊子,实在不容易。

直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新政府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建设一个由不同社区组成的国家。赖博士从新政府建设国家的大规划、新加坡大学的演变、新的国家标志的形成、独立后的艰难历程等各方面回顾了新加坡的发展道路,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新加坡崭新的地标建筑再次展现出了独有的风采。

赖博士指出,独立时期建筑的核心特征有以下几点:
1.⁠ ⁠核心功能:强调公共性(如集会空间)、去殖民化理念,以及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2.⁠ ⁠参与层次:建筑需关联本地社区、区域文化,并体现全球化视野。
3.⁠ ⁠时间维度:建筑需平衡历史记忆(回顾过去)、现代化进程(当前实践)与未来愿景。
空间维度:从城市到国家、区域乃至全球,形成多层级的空间互动。
4.⁠ ⁠政策与时代背景:强调政策对建筑的影响,以及独立时代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独立时期的建筑从整体上体现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需在历史、身份认同、现代化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兼顾本地特色与全球趋势。

赖博士展示了数量众多的珍贵图片,从各种视角展示新加坡主要建筑的特色,让现场观众不仅一睹诸多历史建筑的真实样貌,也了解到历史上的新加坡在不同时期的真实状态,并且详细阐述了一些著名建筑的设计理念及独具特色的细节。

赖博士语言风趣幽默,讲座现场时不时传来会心的笑声。一直到最后的问答环节,赖博士都在尽心尽力解答每一位观众的提问。讲座结束后,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围着赖博士继续提问,到茶歇时间还在热烈讨论着感兴趣的共同话题。